天富用户注册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始创于1914年。在百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铁路与公路系、第一个城市建设系和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获批了我国第一个道路工程博士点、第一批交通工程博士点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成我国道路与交通工程领域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唯一的磁浮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211”工程、“985”工程,是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2017年成为自主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是我国交通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2024年,同济大学融合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和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学院在编教职工270余人,本科生1100多名、研究生1800多名。学院下设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交通设施系、车辆与载运系、交通信息与控制系等四个系;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点,以及交通工程和交通运输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车辆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交通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专业。学院秉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同济精神,传承“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同济交通文化,构筑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学术-实践-创新”协同推进的“同路人”三全育人平台,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堪当大任的治国英才、学术大师和行业领袖。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已经成为我国交通领域覆盖面最广、综合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涵盖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所有二级学科;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道路、铁路、机场、磁浮等省部级以上平台的学科。目前与100多所海外大学保持密切交流,与60多所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形成了“综合性、全息化、国际化”的同济交通学科特色。未来,将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化”引领,交通全方式、全要素、全链条“三全”融合,推动大交通学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同济大学交通学科及人才培养始于1914年,历经百余年,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是我国交通领域综合交通及其跨学科和智能化协同创新的主要源头和基地之一。
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震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相关专业合并建立同济大学铁路公路系。
铁道工程专业调整至上海铁道学院,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继续留在同济大学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调整至上海铁道学院,设立运输系、电信系、工程系、机械/电子系。
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设置了国内第一批“交通工程专业”,开始招收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
随着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的合并,集中两校道路工程、铁道工程、交通工程、轨道交通车辆、交通信息工程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师资力量,加强了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的专业建设。
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专业首批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交通工程专业于2014、2017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运输专业于2010、2016、2019三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融合原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和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同济大学交通学院。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已成为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点基地之一。
学院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设有教育部特聘教授岗位。荣获交通领域一大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人才计划。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设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交通设施系、车辆与载运系、交通信息与控制系等4个系,拥有包括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综合交通运输理论行业重点实验室、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区设施耐久与运行安全重点实验室、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以及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同济中车创新研究中心、上海临港同济大学智慧科技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等一批行业研究院。
创建了我国最早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体系地开启我国智能交通运输方向研究和人才培养
创立了“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完善了交通工程学科体系,并建立了教学体系
研发了国内第一条常导高速磁浮交通综合试验线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 13项,省部级奖 300 多项
创建了我国最早的“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体系地开启我国智能交通运输方向研究和人才培养
创立了“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完善了交通工程学科体系,并建立了教学体系
研发了国内第一条常导高速磁浮交通综合试验线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 13项,省部级奖 300 多项
,以及社会与政治学等学科,从城市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视角,以行为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网络理论、数据科学为基础理论,开展交通服务科学、城市空间活动监测与分析技术、城市移动性规划、数据驱动的城市交通治理等,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成功试跑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研发了全球第一条机场“智能跑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 “交通强国” 发展战略,开启了我国交通领域的全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目前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同济大学交通学院聚焦交通强国建设目标,积极投身于相关的前瞻研究与实践探索,努力担当起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开路先锋的重任。
在迈向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投身交通领域意义非凡。选择交通,意味着投身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融入一个以交通强国战略引领的光明未来。未来,交通强国建设的壮阔愿景与持续发展,必将为交通学科各专业毕业生开拓出广阔而深厚的事业发展空间,为交通领域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