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越发临近,各大高校也陆续开展招生活动,为考生和家长带来学校本年度招生政策宣讲,锦宏高考特汇总一批211大学最新宣讲政策,供考生和家长参考了解,提前把握政策,抓住报考机会。
3.打造“1+4+5”拔尖人才培养高地,1个詹天佑试点班本博培养,4个基础学科和5个卓越人才拔尖班,最高保研100%。
4.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国际新闻与传播5个国家急需招生专业。
5.优化3个双学位项目,开设人工智能等多个微专业,加强复合交叉人才培养。
学校为强化“宽口径、厚基础、强交叉”人才培养,优化学科专业调整,将学科相近、优势特色相近和热度相近的理工类招生专业优化为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交通运输类、理科试验班5个招生专业类,面向全国招生。全国普通批次物化组/理工类仅含以上五个招生专业类。
学校今年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国际新闻与传播5个国家急需招生专业;优化3个双学位项目,开设人工智能等多个微专业,加强复合交叉人才培养。
3个双学士学位招生项目入学时面向对应大类学生选拔,学生毕业后获得双学位,为同学们向复合型高端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面向本科生开设微专业,发挥多学科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修读主修专业同时可以选修微专业,每个微专业开设6-10门核心课程(约12-20学分),周末或夏季学期以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授课,成绩全部合格者,取得“北京交通大学微专业证书”。
锦宏高考建议考生和家长可以凭借八省联考、成都三诊、二诊,绵阳三诊、二诊等,圈定目标院校范围,提前了解名校扩招专业方向,早做规划!
“3+3”高考改革省区(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物化组、不限组提档后均满足第一专业志愿。
其他“3+1+2”及非高考改革省区:物化组/理工类报四保一,即报满四个不重复专业志愿,提档后满足其一;历史组/文史类提档后满足第一专业志愿。
以上满足专业志愿政策适用于按专业组投档的高考改革省区和非高考改革省区;不包含提前批、专项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学校新增交通运输(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现有9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招生,分设在北京校区和威海校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均由北京交通大学颁发,证书上不标注“中外合作办学”或“威海校区”字样。威海校区就读学生的学籍、户籍管理均在北京校区。
特别提醒:所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合作方均为英语国家,有大量的全英文授课,专业课为全英文教材,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请非英语考生谨慎报考。
学校打造“1+4+5”拔尖人才培养高地,1个詹天佑试点班本博培养,4个基础学科和5个卓越人才拔尖班,最高保研100%。学校还构建三级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实现AI通识课全覆盖。
1个詹天佑试点班人才培养特区:围绕“智慧交通”一流学科领域,打造本博贯通拔尖人才培养特区,培养智慧交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符合学校基本保研条件者,不设成绩排名比例要求,直接取得直博本校资格。
4个基础学科拔尖基地班:以国家级计算机科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为引领,建设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四大基础学科拔尖基地,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班)、经济管理试验班(拔尖班)、数学与应用数学(拔尖班)、应用物理学(黄昆英才班),符合保研基本条件,最高保研率可达100%。
5个卓越人才拔尖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立足学校优势特色,培养卓越领军人才,开设交通运输(拔尖班)、茅以升班、系统科学与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拔尖班)、新闻传播学类(卓越人才拔尖班)、建筑类(卓越人才拔尖班),符合保研基本条件,最高保研率可达100%。
其中交通运输(拔尖班)、系统科学与工程(智能交通系统拔尖班)、新闻传播学类(卓越人才拔尖班)、建筑类(卓越人才拔尖班)为今年新增拔尖班。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的培养,面向全校学生精心构建“认知-悟理-实践”三级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
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初识》课程,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及应用》课程,大一暑期小学期开设《人工智能编程实践》课程。专业分流后,学生可依据个人兴趣、结合所学专业,选修人工智能微专业学习。
学校转专业政策宽松灵活,除了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等有特殊限定的学生外,转出申请零门槛,转入有考核和比例要求。大类专业分流后有2次转专业申请机会,分别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最多转专业成功1次。
北京校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间转专业、威海校区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外的其他专业间转专业,须符合中外双方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按照转专业操作程序执行。不能申请跨校区转专业。
本科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约71%,其中国内深造率约55%,出国(境)深造率约16%。在出国(境)深造学生中,进入世界前100强名校的比例约75%。本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深造率超过84%,威海校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深造率超过79%。
2024届全校普通类专业平均保研率约为31.5%;包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内的全校平均保研率超过29%。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保研率约为15.5%(该数据为实际取得保研资格学生数与该年级学生总数之比)。
学校每年举办各类招聘活动700余场,毕业生每年到国铁集团、国家电网、航天科工、中国中车、中国移动、华为、比亚迪等国有央企及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比例近60%。
新增双学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法学+经济学、经济学+人工智能、工程力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今年首次高考招生。
新增本科招生专业: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智能建造、数字经济。
2025年继续面向内地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侨招生,招生类别涵盖文史理工、综合改革、艺术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内地新疆高中班、新疆克州定向、新疆南疆单列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苏区专项计划、港澳台侨联招、香港文凭试招生、澳门保送生和台湾学测免试生等。
2025年校本部本科招生计划8650人,比去年增加50人。学校招生计划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对办学实力强、培养质量高、升学就业好的专业予以计划倾斜。
围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构建了涵盖文理工医、多元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体系。现有两个书院,多个实验班(黄克智理工基础学科实验班、国学实验班、综合实验班、人工智能实验班、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稀土实验班、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中微实验班等)。近年来,实验班约90%的毕业生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或国际知名大学深造,其中直博率近20%。符合实验班选拔条件的新生,可在入学后申请并通过考核后转入实验班学习。
学校认可各省区市的地方性加分政策,专业志愿间不设专业级差,根据投档成绩按照“分数优先、遵循专业志愿”的原则择优录取。
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理念是“招进来、扶上马、送一程、护一生”,始终坚持“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贯通培养,从一年级开始抓专业教育、二年级开展生涯教育、三年级开展就业指导、四五年级开展就业服务。
近年来,通过分类指导、精准开展就业服务,学校本科生国内升学比例超35%,其中超91%学生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深造;在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中,超40%在公务员、选调生和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政府机关、基层项目、事业单位就业;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中,超40%进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就业。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工作表现总体满意度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总体稳定,就业质量持续向优。
①取消“化工与制药类”,按照“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2个专业招生;
④调整“工商管理类”,2025年工商管理类包含会计学、财务管理2个专业。考生填报以上专业时可参考大类往年录取排名。
2025年学校上报招生总计划2360人,较去年增加10人;各类型计划有所调整,统招计划增加,部分生源大省和西部省份会少量增加招生计划。具体以6月份教育部与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审核公布的结果为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专门人才,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90年代以来,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构建了能源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一流学科引领、骨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现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城市能源供给安全与保障”、“清洁低碳能源工程”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在油气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在碳中和工程与技术、油气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布局清洁低碳智能学科群。
在教育部最新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增加至4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物理学9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1‰。
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覆盖了石油天然气行业的上中下游。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学校不断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重视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建设。学校专业呈现“少而精”的特点:招生的31个本科专业中,21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没有在高考环节设置本硕或本博贯通培养的招生专业,但为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备创新引领能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自2019年起试点实施本博一体化培养项目,目前已在一级博士点学科全面推行,在校学生可在本专业或跨专业申请此项目。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为入选学生提供助研津贴,支持其学术发展。
每年3月,从本科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者作为培养对象,为其配备高水平博士生导师,实行一对一指导,夯实学科基础,强化科研创新能力训练。本科三年级末,经考核达到培养标准的学生,可正式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提前修读博士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发展方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提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交流、联合培养的机会,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学术竞争力。通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实践培养,确保学生在学术研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
学生可以在大一或大二末在全校专业范围内申请转专业。转专业须通过转入学院的面试,结合学生大学期间成绩与面试表现综合评价,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转专业需求。
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多样化,不仅在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为代表的能源龙头企业就业,在电力、汽车、信息、金融、航空航天、教育等行业也深受欢迎;每年4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80%左右的研究生毕业生就职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教育单位、政府机关和部队。
2024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超过57%,其中国内升学率为52.4%,主要升学院校集中在本校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出国深造率为4.7%;保研率达30%,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天富代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