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按:本文编译自香格里拉对话印度太平洋防御与战略高级研究员达莎娜·M·巴鲁阿于2025年5月22日发布在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官方网站上的题为《中国在印度洋:增强印太地区的存在》的文章,部分内容有删改。
此文中有大量情况与事实不符的地方,请各位读者自行甄别。编译此文,只为参考,同时向大家提供外媒的看法,并不代表译者同意或者证实其观点与消息。
由于译者水平不足,文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请各位读者多加指正。自2008年首次向印度洋地区部署舰艇以来,中国显著增加了在这一地区的活动。除了维护自身利益外,北京还积极在该地区建立自身的存在并增强军事实力,以应对西太平洋地区未来可能发生的任何冲突。
人们常常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与其在非洲、中东或南亚的零星活动联系起来讨论,更广泛地审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从红海到澳大利亚西海岸)的参与,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此外,这种讨论还能阐明印度洋地区在西太平洋可能发生的潜在冲突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参与在印度洋地区的事务由来已久,其范围相当广泛,军事、经济和外交活动遍布整个印度洋地区。这一点值得关注,因为很多时候,在讨论印太地缘郑制时,北京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和参与往往被一部分人抛在脑后。目前,印度洋对中国能源运输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证实和理解,然而除了能源安全之外,印度洋对中国与非洲、欧洲、中东、南亚以及该地区岛国的互动也至关重要。此外,保持在印度洋的存在,对于北京打造一个雄心勃勃、值得信赖的海军强国形象至关重要。
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由来已久,也并非针对任何特定地区行为体。相反,这反映了这片海洋对北京在海上安全方面的重要性。自2008年首次向印度洋部署反海盗部队以来,北京在该地区的投资和活动一直在逐步但持续地增长。2014年,中国派遣潜艇前往印度洋支援其反海盗特遣部队,并于2017年在吉布提启用了其首个海外军事设施。如今,北京是大多数印度洋沿岸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在该地区的每个国家都设有外交使团。
在印度洋地区拥有较强海军力量的行为体(例如美国和印度)通常认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力度无法持续,或者认为中国没有足够的兴趣在该地区投资。一些人认为,印度洋充其量只是北京开辟的第二处海上战场。然而,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持续、广泛海上存在力量的行为体之一,虽然其在印度洋地区潜在冲突中的参与能力不应被夸大,但其活动已经为保卫其海上交通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其设立在吉布提的军事设施使其能够与俄罗斯等非印度洋国家在远离本国海岸的地方进行联合演习。
回顾中国过去五年内参加的军事演习,可以深入了解北京在印度洋的军事利益。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积累作战经验,并熟悉周边可能作战区域的环境,尤其是与其潜在对手(尤其是印度和美国)相比。为了成功保卫其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北京需要继续积累在印度洋地区不同环境下的作战经验。与整个印度洋地区的不同伙伴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有助于弥补北京在印度洋地区发展轨迹中的根本性差距。
过去五年中,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持续而广泛,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海、陆、空以及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HADR)演习。2020年-2022年期间,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先后参加了7次军事演习(其中5次为海上演习):5次双边演习、1次三边演习和1次多边演习。2023年,演习的次数增加到14次(其中9次为海上演习):9次双边演习、2次三边演习和3次多边演习。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共参加了12次演习(其中6次为海上演习):8次双边演习、2次三边演习和2次多边演习。2020年-2022年,其参加的演习主要在印度洋北部和东部地区进行,而从2023年起,在印度洋北部、东部、西南和西北部地区举办的演习次数持续增加。这些演习使得中国有机会在阿拉伯海、阿曼湾、马六甲海峡、莫桑比克海峡和红海等海域及其附近展开行动,参与这些演习的合作伙伴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科威特、莫桑比克、阿曼、巴基斯坦、新加坡、南非、坦桑尼亚、泰国和阿联酋等印度洋地区国家。
有趣的是,中国在2022年至2025年与俄罗斯和伊朗进行了四次三边海上演习,伊朗是环印度洋联盟(IORA)成员国,但对中国和俄罗斯而言,印度洋都是遥远的海域,两国在这一地区投入的资源均有限。尽管欧洲-大西洋和太平洋区域(俄罗斯和中国的主要威胁方向)的紧张局势加剧,但两国海军都派出军舰从本国基地远航,致力于在西印度洋海域进行海上演习。值得注意的是,2020-2025年的数据样本中包括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此期间许多军事互动暂停或重新安排。这些互动也不包括港口停靠或过境训练,这些互动会增加中国与环印度洋国家军事互动的频率。
北京还向印度洋地区部署了支援其反潜战(ASW)能力的单位。大多数海上演习都涉及具备一定程度防御性反潜能力的单位,包括直升机、配备相应武器的驱逐舰和护卫舰等。虽然很难确定这些单位的作战能力,但是部署具备相当程度反潜能力的单位不仅表明中国对水下领域感兴趣,也表明中国在此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威胁评估。自2014年首次向印度洋部署潜艇以来,中国持续向这一海域部署潜艇,尽管很难确定这些部署的频率和潜艇的具体位置。这再次证明,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存在是持续的,涵盖陆地、空中、海上和水下领域。
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涵盖了保卫海上交通线、减少中国在西太平洋区域的脆弱性,以及展现自己作为可靠安全伙伴的形象。这一评估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在印度洋地区参与军事对抗,也不意味着中国会在对抗中独善其身。但它能否保卫自己,确保海上交通线安全,并获得印度洋地区伙伴的支持,从而降低在印度洋受到挑战或限制的成本?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是否具备足够的领域熟悉度来做到这一点?答案是越来越熟悉。凭借其资源和能力,中国正在成为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此外,鉴于中国已将航母战斗群(CVBG)的几乎所有组成部分部署到了印度洋地区,下一步合乎逻辑的步骤是先部署一艘航空母舰,然后再部署一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
纵观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行动趋势,值得思考印度洋地区在西太平洋可能爆发的冲突局势中的重要性。然而,问题依然存在:中国主要竞争对手(例如美国)是否理解印度洋地区的重要性,以及印度洋地区军事能力与西太平洋地区潜在行动之间的关联。傲世皇朝注册链接